上,我亲姨随行。夫妻俩拎了两瓶酒,又给奶奶提了兜鸡蛋。那时我家堂屋打正中拉了条布帘,东侧是客厅,西侧挨窗台摆了架缝纫机,旁边立了个大书架。母亲偶尔在西侧看书、批作业。我也有样学样,就那台缝纫机——我趴上面得做了好几套模拟题。那晚奶奶也在,几个人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大姑去过几次厨房,却很少发出什么声音。母亲则让我回屋。
绝对主角当然是奶奶和张凤棠。后者把父亲的肩膀拍得啪啪响,说啥浪子回头金不换。她甚至要给父亲介绍工作。这种氛围我实在受不了,只好奔出去透了会气。
那晚凝固如铁,这个傍晚流动如云。
尽管掀着门帘,吊扇也叫个不停,屋里依旧烟雾缭绕,简直进不去人。陆永平说,“小林回来了。”
父亲则冲我招招手,“林林你也来点?”
我正想转身上楼,父母卧室门开了,母亲说,“林林,别理他们,该干啥干啥去。”接着是大姑也出来了,不过她脸色不是很好看,也没和我说话。我深知这件事情的症结是什么,就也没吭声,因为不知道怎么去安慰她。
然而连襟俩根本就没容我上楼——打厕所出来,堂屋就已经劈啪作响了。我赶忙冲进去,于是便身陷一片狼藉之中。桌子掀翻在地,残羹冷炙,汤汤水水,几片白瓷碎片反射着红彤彤的黄昏,分外闪亮。两人扭在一块,掐拽捶打,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只是那哼哧哼哧声陡然让人觉得滑稽。
正不知该如何着手,大姑探出个头说,“还没够?要打出去打!”印象中两人又僵持了好一阵,那种体位、姿势和力度——恕我直言,但凡哪位慧眼识珠的艺术家打此路过,定会将其绘入油画,裱至卢浮宫去。后来连襟俩分开了,再后来又绞到了一起。
我尝试着做点啥,却被后一步出来母亲厉声喝止。夜晚的降临以陆永平的脑袋挨了记啤酒瓶为代价。血瞬间就涌出来,淌过了那张黑铁似的长脸。
后来大姑找到了新的婆家,这件事也就告一段落了。至于父亲对母亲的怀疑,后来我才从母亲口里知道,居然是父亲觉得他在牢里的这段时间里,母亲不应该脸蛋和肌肤愈发滋润水灵,所以才有所怀疑的,我只能咯咯笑,听说精液美容,原来都是我的功劳啊。我可以作证母亲确实没有与别的男人私会过,父亲也就不在抓着这个不放了,当然,我和母亲的那档子事情,至是不会对他说的。
再次见到陆永平就是暑假了。中考很顺利,简直有点手到擒来,毕竟市运动会金牌给加了10分。人生头一遭,我有了种广阔天地任我行的感觉。从未有过的自由度让我恨不得炸裂开来。母亲却提醒我不要得意忘形,“你才干了点啥啊,这路可长着呢”。
就是到学校领通知书那天,我飞快地骑过街口时,两个熟悉的人影勾肩搭背地打小饭店晃了出来。白色的是我亲爹,略高;黑色的是我亲姨夫,略矮。时值晌午,艳阳高照,大地似要熔化一般。而我,分明是根人肉冰棍,雨点大的汗珠滴滴答答地洒了一路。时不时我要甩甩头,以免汗水沾染了那张洁白无暇的通知书。当时我想的是,再来点风啊。
父母是什么时候恢复性生活的,我不清楚,我问母亲,这种事情她自然不会告诉我。那些贴墙倒立后苦苦等待的神经病之夜,我几乎毫无收获。只记得有次半夜迷迷糊糊地下楼上厕所,走到楼梯拐角时就理所当然地听到了熟悉的声音,我立马醒了大半。很沉闷,却无疑在吱嘎吱嘎响。母亲偶尔哼一声,父亲的喘息粗重而模糊,宛若碾成粉末的饼干。这是在五月份,父亲除了吃喝拉撒就是看碟,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老要立志做一个迷影导演。就在通知书下来那个下午,父亲又喝了不少酒,尽管中午他已经跟陆永平喝了一场。我清楚地记得,他柔软得像根面条,一眨眼工夫就顺着椅子滑了下去。
那晚我们仨在楼顶乘凉。一如以往,十点多时母亲就下去了。半夜醒来,奶奶呼噜如旧,我却渴得要命。磨蹭好半晌,我才摇摇晃晃地下楼喝水。之后如你所料,“父母不要脸,在肏屄了”。
拍击声很响,父亲的声音也很响。母亲轻吟如泣,我嫉妒父亲,但我却毫无办法。
陆永平死于九九年初冬。一个稀松平常的周末,我回到家时,奶奶坐在院子里。不等我扎好车,她就说,“西水屯家走了。”
我说,“谁?”
她说,“你姨夫死了。”
那一阵,平坟运动搞得如火如荼。那些遍布乡野或大或小的坟丘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正一点点地消失不见,像是一只神秘巨掌轻而易举地抚平了祸患百年的痘疮。据奶奶说,为了平坟工作的展开,陆永平作为市里钦点的模范,一马当先地平了他爹的坟,“任他妈磕头哭闹也没用”。然而他爹的墓碑太过高大厚重——“那可是老远运来的山西黑啊”,倒下时在我亲姨父的头上“着了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奶奶是满面通红地怒斥。显而易见,爷爷的丘也无从幸免,尽管他“才躺下多长时间啊”。“老天爷啊”。
最后一次见陆永平是在一中家属院的小吃摊上。当时我和某个呆逼想尽办法总算搞到了两张请假条。炒米粉还没吃几口,我便瞧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打一旁的小饭店走了出来。他一眼就看见了我,笑吟吟地踱过来,问这是改善生活呢。我只能干笑了两声,甚至没问
绝对主角当然是奶奶和张凤棠。后者把父亲的肩膀拍得啪啪响,说啥浪子回头金不换。她甚至要给父亲介绍工作。这种氛围我实在受不了,只好奔出去透了会气。
那晚凝固如铁,这个傍晚流动如云。
尽管掀着门帘,吊扇也叫个不停,屋里依旧烟雾缭绕,简直进不去人。陆永平说,“小林回来了。”
父亲则冲我招招手,“林林你也来点?”
我正想转身上楼,父母卧室门开了,母亲说,“林林,别理他们,该干啥干啥去。”接着是大姑也出来了,不过她脸色不是很好看,也没和我说话。我深知这件事情的症结是什么,就也没吭声,因为不知道怎么去安慰她。
然而连襟俩根本就没容我上楼——打厕所出来,堂屋就已经劈啪作响了。我赶忙冲进去,于是便身陷一片狼藉之中。桌子掀翻在地,残羹冷炙,汤汤水水,几片白瓷碎片反射着红彤彤的黄昏,分外闪亮。两人扭在一块,掐拽捶打,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只是那哼哧哼哧声陡然让人觉得滑稽。
正不知该如何着手,大姑探出个头说,“还没够?要打出去打!”印象中两人又僵持了好一阵,那种体位、姿势和力度——恕我直言,但凡哪位慧眼识珠的艺术家打此路过,定会将其绘入油画,裱至卢浮宫去。后来连襟俩分开了,再后来又绞到了一起。
我尝试着做点啥,却被后一步出来母亲厉声喝止。夜晚的降临以陆永平的脑袋挨了记啤酒瓶为代价。血瞬间就涌出来,淌过了那张黑铁似的长脸。
后来大姑找到了新的婆家,这件事也就告一段落了。至于父亲对母亲的怀疑,后来我才从母亲口里知道,居然是父亲觉得他在牢里的这段时间里,母亲不应该脸蛋和肌肤愈发滋润水灵,所以才有所怀疑的,我只能咯咯笑,听说精液美容,原来都是我的功劳啊。我可以作证母亲确实没有与别的男人私会过,父亲也就不在抓着这个不放了,当然,我和母亲的那档子事情,至是不会对他说的。
再次见到陆永平就是暑假了。中考很顺利,简直有点手到擒来,毕竟市运动会金牌给加了10分。人生头一遭,我有了种广阔天地任我行的感觉。从未有过的自由度让我恨不得炸裂开来。母亲却提醒我不要得意忘形,“你才干了点啥啊,这路可长着呢”。
就是到学校领通知书那天,我飞快地骑过街口时,两个熟悉的人影勾肩搭背地打小饭店晃了出来。白色的是我亲爹,略高;黑色的是我亲姨夫,略矮。时值晌午,艳阳高照,大地似要熔化一般。而我,分明是根人肉冰棍,雨点大的汗珠滴滴答答地洒了一路。时不时我要甩甩头,以免汗水沾染了那张洁白无暇的通知书。当时我想的是,再来点风啊。
父母是什么时候恢复性生活的,我不清楚,我问母亲,这种事情她自然不会告诉我。那些贴墙倒立后苦苦等待的神经病之夜,我几乎毫无收获。只记得有次半夜迷迷糊糊地下楼上厕所,走到楼梯拐角时就理所当然地听到了熟悉的声音,我立马醒了大半。很沉闷,却无疑在吱嘎吱嘎响。母亲偶尔哼一声,父亲的喘息粗重而模糊,宛若碾成粉末的饼干。这是在五月份,父亲除了吃喝拉撒就是看碟,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老要立志做一个迷影导演。就在通知书下来那个下午,父亲又喝了不少酒,尽管中午他已经跟陆永平喝了一场。我清楚地记得,他柔软得像根面条,一眨眼工夫就顺着椅子滑了下去。
那晚我们仨在楼顶乘凉。一如以往,十点多时母亲就下去了。半夜醒来,奶奶呼噜如旧,我却渴得要命。磨蹭好半晌,我才摇摇晃晃地下楼喝水。之后如你所料,“父母不要脸,在肏屄了”。
拍击声很响,父亲的声音也很响。母亲轻吟如泣,我嫉妒父亲,但我却毫无办法。
陆永平死于九九年初冬。一个稀松平常的周末,我回到家时,奶奶坐在院子里。不等我扎好车,她就说,“西水屯家走了。”
我说,“谁?”
她说,“你姨夫死了。”
那一阵,平坟运动搞得如火如荼。那些遍布乡野或大或小的坟丘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正一点点地消失不见,像是一只神秘巨掌轻而易举地抚平了祸患百年的痘疮。据奶奶说,为了平坟工作的展开,陆永平作为市里钦点的模范,一马当先地平了他爹的坟,“任他妈磕头哭闹也没用”。然而他爹的墓碑太过高大厚重——“那可是老远运来的山西黑啊”,倒下时在我亲姨父的头上“着了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奶奶是满面通红地怒斥。显而易见,爷爷的丘也无从幸免,尽管他“才躺下多长时间啊”。“老天爷啊”。
最后一次见陆永平是在一中家属院的小吃摊上。当时我和某个呆逼想尽办法总算搞到了两张请假条。炒米粉还没吃几口,我便瞧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打一旁的小饭店走了出来。他一眼就看见了我,笑吟吟地踱过来,问这是改善生活呢。我只能干笑了两声,甚至没问